育人亦育己,绚丽多步曲
——记陈端教授
陈端,女,1932年6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56年浙江医学院内科系毕业。工作经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医二院)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兼职教授,还曾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学医院内科教研组副主任。在浙医二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期间,负责舟山渔民高血压、冠心病调研工作。1984年任浙江医科大学科研处处长。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诊断学、内科学、心电学、复杂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心律失常近况等七本书刊。《9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分析》(1982,《中华内科杂志》)等5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十年(1974~1984年)渔民高血压、冠心病发病调查”科研课题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任浙江省医学会秘书长,1990年至2000年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心电学杂志》主编。1984年起历任杭州市副市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委(兼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97年至2012年担任杭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从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及帮困助学工作。
她是兢兢业业的心血管专业医生,不断朝着医学高峰攀登,曾任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处处长,浙江省医学会秘书长,《心电学杂志》主编,也担任过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她是把每一个角色都做得有声有色的大人物,但更是孜孜不倦的好医生、和蔼可亲的长者,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陈端。
播下学医的种子
1932年初夏,陈端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福州也成为西医最早进入中国的城市之一。童年陈端居住的虎节路上有几家西医诊所。“我小时候不大生病,即使生病了也是家里人去抓点中药吃吃就好了。”儿童时期的陈端对西医诊所更多的是好奇。再大一点,“上学路上总忍不住闻一闻诊所散发出的碘酒、酒精味”成为少年时期的乐事之一。初中时第一次西医就诊的经历让陈端萌生了做一名医生的想法。“医生很好啊,医生能帮助别人,能帮人看病,我长大了也要帮人看病!”高中时期,这种想法更为坚定。1951年,陈端从福州三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医学院,在南京就学一年后(因南京大学要搬迁至西安)转学来到浙江医学院继续学习。那个年代交通极不发达,福州到杭州要花三天时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仍是欣喜胜于辛苦。带着对未来学医生涯的美好憧憬,陈端开启了绚丽的学医行医道路。
踏入心血管内科学门槛
大学时代学业任务艰巨,只有寒暑假可以回家。“虽然很想家,但是路费贵,花的时间又长。”家里兄弟姐妹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即使特别特别想家,也只在第一个春节回过家。“当时在校的福建同学还算多,都比较爱学习、也能吃苦。大家结伴在寒暑假时一起读书学习,后来也就渐渐适应了。”也因为这个原因,陈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56年,陈端以全班第六名的优异成绩从浙江医学院内科(学)系毕业(内、外科学系当年各毕业72人,分开排名),1957年进入浙医二院工作。
大学时代,受到楼福庆、陈过、赵昜等老师的影响,陈端逐渐确立了要做心内科医生的志向。学习《诊断学》课程期间,陈端接触到了心电图。那个时代,心电图机器比较落后,只能描记9个导联,还不能同时9个导联一起做。但是神奇的弦线还是引起了陈端的极大兴趣:一条简单的弦线能够反映整个心脏的活动。一定要学好心电图!1959年,陈端正式成为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差不多同时,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陈端开始撰写论文。因为文章写得又好又快,同事们纷纷称呼她“女秀才”。陈端的优异表现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文革开始后,医疗行业也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活动、运动使得医疗任务更趋繁重,陈端兢兢业业恪守岗位,无怨无悔地帮助同事代班加班。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让她又收获了“铁头汉”的雅号,意指她像个男孩子一样,工作有冲劲,有耐力。说起帮同事代值班代急诊班,陈端说:“做得多,学到的才多,提高得也才快。跟书本学、跟患者学、跟老师学,还要边做边学边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治病,科研,育人
高年资住院医师期间,陈端时常要对实习医生及低年资的住院医师进行带教,她选题讲授的“心电图读片”深入浅出,受到了一致好评。“每次给同学们讲课之后,我再回去查找资料,自己也获得了提高”。谈起三级查房,陈端滔滔不绝:“上级医师非常重视体格检查,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每次查房,对我们提很多问题。这也影响了我”。在陈端行医执教的生涯里,也会对学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教学相长,做医生除了帮助病人治病,也能帮助自己提高,帮助同行提高。这让陈端格外自豪。
当时,医院每个月有一次大型病例讨论会。陈端对于疑难病例讨论,整理、投稿、发表一气呵成、又好又快,受到了同事们的赞许。在领导的肯定和安排下,1964年,浙医二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陈端调动至楼福庆教授领导的研究室工作。陈端说一开始对于这个安排她是不情愿的:“总希望一门心思扑在临床上”。楼福庆教授一番话影响了他:“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工作比起治好一位两位患者更有意义。临床工作还是照样做,只是做得少一些。”在心血管病研究室工作期间,陈端参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动物实验等等。陈端也逐渐在科研中找到了乐趣,成为“做一行、爱一行”的典范。
1974年,由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英恺教授发起并主持的全国高血压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调查。陈端受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处的派遣,代表学校前往北京接受任务。当时派给浙江的任务是调查舟山渔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1974年至1983年,整整十年的暑假,陈端带着学生们一起深入海岛渔村深入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每年最热的时节,呆在海岛1个多月,铺凉席睡在学校教室的课桌上,计算也只能靠手工计算……如此简陋的条件加上整整十年细致客观的调查研究,再经过生化教研室朱寿民老师做鱼类营养成分分析,与当时日本一项关于渔民心血管病低发的研究结论一致:渔民冠心病危险因素虽然多,但是发病率却偏低,与鱼类饮食的保护作用有关。两项研究在国际会议上汇报时,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和赞许。提到这十年的研究,陈端谦虚地说:朱寿民教授对鱼类成分的研究,从机制上说明了问题。朱教授的贡献更大。1979年,陈端获得主任医师职称。1980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获评副教授。1989年,获聘浙江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支持学会,办好杂志
从医的29个春秋里,陈端发表论文82篇,参加编写书籍7本。10篇论文被评为优秀以及较佳论文。勤奋的工作态度让她获得了老师的肯定、患者的信赖、学生的喜爱。正是这些优异表现和累累硕果,1984年,陈端被任命为浙江医科大学科研处处长。同年,在浙江省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秘书长。后因政府工作安排,不得已于次年3月辞去秘书长一职。但是仍于1990~2000年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学会(现为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及《心电学杂志》主编。
谈起学会工作和杂志的创办,陈端又真切地回忆起过往:“1974年,赵昜教授主编了《复杂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一书。1981年,赵昜教授成功举办了全国心电图提高班。两项工作我都参与了。提高班的学员迫切盼望能够建立心电学术组织,创办心电专门刊物,便于同行交流提高。”在赵昜主任的努力和大家的支持下,1982年,《心电学杂志》创刊。“在我担任主委、主编期间,樊良卿副主委、鲁端教授、吴祥教授给予了我很大协助。在我身兼政府职务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会及杂志出版任务。我们杂志编委会专家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秉承敬业、育己育人以及服务奉献的精神,对作者帮助很大,也提升了杂志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那个时候鲁端教授、吴祥教授以及钱元俭主任秉承着‘最好不退稿、少退稿’的精神,对于图好,但是文字功底不足的稿件,能够帮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稿件能采用刊出。”
《心电学杂志》创刊时是半年刊,1984年发展为季刊,2009年扩版为双月刊。杂志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权威,发行量也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心血管专业其它检测手段的快速进步,《心电学杂志》也遇到了优质稿源不足的问题。杂志计划更名,扩大稿源和来稿量,但是众多老专家表示不理解。老专家们悉心爱护《心电学杂志》,自己一点一滴辛勤浇灌杂志成长,担心杂志更名会使杂志影响力下降。在更名过程中,陈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调解员作用。她说:“心脏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主宰心电活动;一为普通心肌组织,负责心肌收缩舒张;两者不是分家,而是密切分工,息息相关。心脏先有心电活动,紧跟着心肌收缩舒张,从而推动全身血液循环,可见心电活动是血液循环的源头。因此提议更名为“心电与循环”为佳,既保留“心电”原始初心,又全面托出心脏的完整概念,广开期刊的内涵价值。也对两个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两支队伍(心血管病临床医师、心电技术工作者)形成合力、携手共进提出了期望。”2012年,杂志正式更名为《心电与循环》,保留心电的特色,同时扩大稿源。近几年,来稿质量及数量都有所提高。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颁发给陈端“终身成就奖”。
女市长的感悟
身为专业突出的业务骨干,同时还是民主党派成员,在邓小平同志对领导干部“四化”要求的大背景下,经过推荐和选举,1984年年底陈端当选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文卫体社会事业。谈起这一次选择,陈端说:“当时犹豫再三,婉拒了很多次。一方面,这是一份全新的工作,自己身为一个专业医生,对于行政工作几乎完全陌生。另一方面,选择新职位就意味着离开医院,自己也舍不得精心耕耘多年的临床医疗事业。”关键时刻,赵昜教授鼓励了她:“这是政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信任。如果能在这项工作中有所建树,比做好一个医生贡献更大!”陈端认为这完全是历史的机遇把她推上了政治舞台。
陈端成为分管教文卫体工作的副市长,主持日常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机遇,取得了一项项成功。1992年起,陈端又受命参加杭州市政协、浙江省政协、全国政协三级政协活动。结合自身工作背景,提出了32项富有建设性的提案,推动了如“关于加强我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整顿农村医疗卫生秩序、加强农村卫生室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的实施。1996年,获得全国女市长风采征文奖。此外还担任了杭州市老年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亲自给老年人上保健课。1997年起担任杭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从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及帮困助学活动等等。
陈端说:“政府工作和医院工作截然不同,在医院、在学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看好病,搞好课题,上好课,写好论文。但是政府工作需要上下左右同心协力,互相支持配合,不然就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成功都应归功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谈到政府工作的困难和成功,陈端这么说道:“在行政工作中,有经费不足的困难,有力不从心的烦恼,有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有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这些都抵不上与同志们团结奋斗的收获和事业成功的喜悦。”
用心做好每一次选择,对每一份事业都勇于拼搏。积极、乐观、不怕辛苦,阳光、爱心、乐于奉献。这是陈端绚丽的工作生涯,也是一份硕果累累的满意答卷。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而每一个角色,都努力做到了最好。这大概就是陈端恪守的信念。
(本文供稿:杨丽 马雯娜)